幻想者 发表于 2017-2-22 13:27:26

[恶魔的饱食]旧日本陆军伙食介绍(三)——明治时期的军粮与薪俸

明治维新成功后的几年里,新政府的内部还没有安定,各个大名还有自己的藩兵,因此陆军的基础还未奠定。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重点施行的措施是中央集中掌管军费。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设置了隶属于兵部省的陆海军部,第一次仿照西方军制设置了负责军粮、被服、给养、营房等事项的后勤部门。同年兵部省收编了各藩主的藩兵,在日本设立了东山道、西海道、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六个镇台,即后来师团的前身。第二年把警戒宫城的“御亲兵”整编为近卫兵,即后来的近卫师团的前身。明治六年设置陆军省,下辖第一局(通报、军务、庶务)、第二(步骑兵)、第三(炮兵)、第四(工兵)、第五(监督、会计)、第六(测量地图、编辑兵史兵志)、第七(北海道兵备)七个局,其中负责给养的是第五局第一课(粮食、薪炭)。此后在近卫兵和六个镇台部队里也设置了会计部,包括监督课(监督巡视、检查经费及备品)、司契课(发放军饷银两)、粮食课(发放粮食薪炭)、被装课、医院课、监狱课等部门。
    根据明治六年办法的会计部大纲条令,部队驻扎在驻地时,兵器、弹药、被服等军用物资是由部队发放的,而粮食、薪炭、燃料、日用百货等物资则直接由经理(后勤)军官在当地市场上采购。当部队出征时,其会计部门在出征前从驻地所在师团辖区的陆军仓库中领取粮食被装,并输送到部队后方的兵站。此外,在幕府时代长期采用的“御用商人”形式也被继续沿用下来,商人大仓喜八郎的“大仓组”成为陆军的指定“御用商”,在战时由部队向其支付现金,在战斗地域的后方市场上采买粮食,并运至前线。

    商人大仓喜八郎(1837-1928),越后国(新泻县)新发田人,18岁前往江户的柴鱼店打工,21岁开设干货店"大仓屋”,后改为经营铁炮(火枪)。明治维新后在戊辰战争中向政府军供应火枪,从而奠定了财富的基础,并逐渐发展为日本陆军的“御用商”。1873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贸易商社"大仓组”,翌年在伦敦开设分店,成为第一家设立海外办事处的日本公司。在1874年的出兵台湾、1877年的西南战争和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再度通过为日军供应物资而积累大量财富,受封为男爵,并将大仓财阀发展为囊括贸易、土木、矿业、林业、钢铁业、铁道业、瓦斯业、银行业的巨大财阀,在其全盛时期拥有大仓商事、大成建设、大仓矿业、富士银行、东京制钢、本溪湖钢铁公司、帝国纤维、日清制油、千代田火灾海上保险、日本无线、东京电灯、东海造纸、太阳生命保险、东京帝国饭店等产业。二战后其子大仓喜七郎被剥夺公职,大仓财阀遭盟军解散,但该财阀的17家公司仍保持松散的结盟关系
    翌年(1874年)侵略台湾时,日本陆军即首次采用了以上的战地补给方式。当时派出的部队是熊本镇台的步兵第19大队和东京镇台的炮兵第3大队,合计3658人,担任兵站人员(搬运夫)的大仓组人员2332人。当时供应伙食的方式是在后方由大仓组的炊事人员制作出饭团,和渍物(酱菜)等副食一道用竹叶包为一人份的“便当包”,然后由大仓组的搬运工用背篓运往前线。当时一名日兵一天份的口粮是白米六合,副食有泽庵、鹿尾菜、梅干、干切萝卜丝等,饮水则直接饮用煮沸的当地天然淡水,装在竹节筒里随身携带。所谓“泽庵”(takuan)是一种用米糠和盐腌制的黄色腌萝卜。

日本传统食品“泽庵”,是将白萝卜加米糠和盐腌渍而成的咸菜,也是禅宗"茶食”的一种,由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时代的临济宗高僧泽庵禅师发明。在腌渍时为了增进风味,有时还加入海带、辣椒、柿子皮。由于米糠中含有糖分,因此还带有甜味。中国福建的"黄土萝卜”与其非常相似,因此也有人认为日本的"泽庵”是由福建传去的
    在明治十年(1877年)征讨叛乱的熊本镇台的“西南战争”中,日本陆军首度从民间采购了1.35吨(大约两三千个)牛肉罐头作为军队口粮,此外还向士兵发放“携带口粮”(指供应中断时的应急口粮),包括六块饼干和一块干松鱼。这里所说的饼干是只用面粉、水和盐烤成的英式硬饼干(Hardtack),当时日本海军也将其列为口粮之一。这种饼干非常坚硬,西方人吃的时候要抹上融化的黄油、或者放在汤里泡软,才容易入嘴消化。当时日本军队管这种大型硬饼干叫做“重烧面包”,但是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重烧”和“重伤”谐音,军方觉得不吉利,所以改称为“干面包”或者“干パン”—日语中的“パン”也是“面包”的意思,来自葡萄牙语的“pão”

    硬饼干,与咸肉一道成为西方士兵最深恶痛绝的军粮,图中所示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硬饼干,配料是(以一块饼干计算)两杯面粉、半杯或四分之三杯水、一到两撮盐,和匀之后擀成厚约二分之一英寸的方形面团,然后在400度的炉火里烤.烤出来的饼干通常要过几个月才能发到士兵手中,因此坚硬无比
    至于干松鱼,日文汉字写作“鲣节”(katsuobushi),也叫柴鱼,是将金枪鱼科的鲣鱼(有时也用同科的金枪鱼或青花鱼)去掉头、鳍、骨和腹部脂肪后,经水煮、烟熏、霉变等工序制作的干制调味品,被称为“世界上最坚硬的食物”或“鱼的木乃伊”,吃的时候要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或者磨成粉,用来煮汤。但是作为野战干粮携带时往往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士兵们只好一边行军一边用牙啃坚硬的干松鱼了。

鲣鱼肌肉经熏干霉变等工序制成的鲣节(かつおぶし),是日本传统的“阵中食”和军用口粮必备品之一。图为一节长约20厘米的特优级“本枯节”
    以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日本陆军改制为契机,在将“镇台”改为“师团”的同时,日军再次改进了后勤补给系统,并设立了兵站制度。在和平时期,陆军的粮秣发放依据1890年颁布的《陆军给与令》执行,战时则按照《战时给与规则》执行。
    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日本陆军军制模仿法德等国,但是在粮秣供应上却另有特色。在过去的欧洲国家,军人以现金形式领取全部薪饷,然后衣食自理,指挥官或政府通过商人开设随军市场,使之方便采购;设立职业军队后,大多数西方国家仍采取向军人发放现金、然后由各连队把现金收集起来再集体起伙的方式,不就餐者如数退还伙食代金。而日本陆军则把军人的薪金分为个人薪金和部队薪金、现金薪金和实物薪金几种。伙食费(包括主食、副食和燃料费)按定量金额发放,通常是以联队(团,正常编制约两千多人)为单位,交给部队长,由部队长筹备并管理伙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部队长通常还有其他任务,因此通常在部队里成立粮秣委员会,委任经理部门(这里的“经理”是日文汉字,指的是后勤管理)的军官为首席经理委员。这样,在联队里保管仓库和负责出纳的士官,负责烹饪的炊事士官和炊事兵,都归经理委员管理,因此后者的工作相当繁忙,是没有休息日的。如果因为粮食给养问题导致士兵的健康水平下降,或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马上就会追究粮秣委员会的责任,经理军官的晋升将会被推迟,而且只要一天不退出现役,履历表上就会一直留下这个污点。
    担任作战、训练等任务,日常活动量相当于中等或重等体力劳动者的军人(日常兵营活动每日消耗热量2769卡路里,野战演习和战斗训练消耗的热量为5000到7000卡路里),一天需要消耗的主副食量大约在1.5公斤左右,数量是相当大的。伙食费用的数额方面,大正二年(1913)按照部队驻扎地区的不同,将伙食费分为11钱7厘(0.117日元)到8钱4厘五等。1918年、1919年、1920年和1922年,由于一战后通货膨胀、物价腾贵的因素,曾四次增加伙食费定额,到1922年时定为20钱1厘至19钱2厘四等,通常是由联队的经理军官使用这笔钱在市场上购买加工好的白米,作为实物薪金定量发放,其余的伙食费作为菜金购买副食。这个金额制度在日本陆军中实行了将近15年,直到1938年才根据第312号敕令增加了6钱,到1940年又增加了12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每人每天精米600克加上精麦186克的标准来制定伙食费的基本金额,然后再加上用于购买副食和燃料的伙食费6钱5厘、野外伙食费4钱2厘、夜餐费6钱。这样,士兵每天的主副食金额,日本本土和台湾为30钱9厘,朝鲜为38钱4厘,桦太(库页岛)为50钱4厘,满洲地区为53钱7厘。
    部队领到的伙食费属于部队的财产,是按照固定的兵员定额发放的,即使不够也不予以增发,节余的话也不用上缴,而是存入粮秣委员会的公积金(士兵在退伍或者回家探亲时,可以将公积金中本人菜金的节余部分领走)。所以经理军官通常考虑到季节的不同、以及教育训练的闲忙程度不同,可以适当地增减菜金的开支。此外部队平时修剪下来的马掌和马尾、营房中的马粪和人粪尿、以及食堂处理残汤剩饭的收入也转入粮秣委员会的公积金。
    在经济萧条、物价下跌时,部队的伙食费通常会有节余,但是在物价指数上升时,比如一战期间由于“空前景气”引起通货膨胀时,伙食费却未做相应的调整。而除了对军人发放定量的军粮和伙食金外,对于参加演习、勤务、夜间作业等超过4小时的军人还要发给夜餐费,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陆军部队经常感到捉襟见肘。陆军大臣经常在国会里捶着桌子要求增加军事预算,而即使给一个士兵增加一分钱菜金,国会议员们也不高兴。大正、昭和时代旧日本军队中普遍敌视政客、敌视议会、敌视民主的风气,就是这样形成的——日本有句俗语叫“口腹之怨不可结”,这话可真是一点儿也不假。
    对于不住在部队宿舍的人,比如出差或回家探亲的军人,以现金的形式发放伙食费,这里面也包括了副食费、燃料费和洗浴费用。对于奉命出差的军人,有时也将伙食费打入差旅费之中一并发放。对于擅自外出而错过用餐时间的人、以及拒绝自带饭盒的人,则既不供应餐食,也不发放退餐费。
    顺便一下旧日本军队的薪金制度。前面说过,薪金分为现金和实物两种,这是总体情况而言,实际上将、校、尉这三等军官领取的薪金全部是现金,伙食也是自理、或者向军官食堂缴纳伙食费而筹办的;而士官虽然属于判任官(旧日本文官分为敕任、奏任、判任三种,一二等为敕任官,三至八等为奏任官,这两种合称为“高等官”,由天皇任命,在部队中则相当于将校尉三等军官;八等以下为判任官,由各机关首长自行任命,部队中的士官属于这一级),但是在军队的编制上要同士兵一起居住在军营里,所以采取实物薪金加上现金的方式。至于按照兵役法服役的士兵,虽然也以伙食费等方式获得现金,但属于津贴,在性质上与薪金是不同的。
    根据1875年制定的薪俸标准,陆军大将的月薪是400日元。当时东京的米价是每升4钱即每石4元,则陆军大将的年薪折合为一千二百石米,按照公四民六比例计算的话,等于幕府时代俸禄三千石的旗本武士,是相当高的等级(江户幕府时代日本全国俸禄三千石的旗本只有300人左右)。作为初级军官的少尉,月薪是22元,虽然同大将相差甚远,但是实际生活水平不下于当时的官员。
    1890年日本制订宪法后,正式颁布了《陆军薪给令》,将官的薪金没有多少变化,但校尉级军官的薪水略有增加。当时日元采用金本位,币值比较稳定,但也存在物价腾贵的问题,所以在明治末年、大正年间和昭和初年还有过几次大规模提薪,到昭和初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少尉月薪增至70日元,和当时刚毕业进入公司的东京大学毕业生相当。从少尉到上尉,薪金突破100日元,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但在这以后晋升就相当缓慢,到最终晋升校官时通常已经到了不得不退出现役的年龄。
    不过,除了薪金外,军官和士官根据其职务、服役地点、身份等等,还常常发放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包括部队长加薪(发给担任团级以上部队长的军官)、高级职位津贴(比如中尉被任命为通常由上尉担任的连长时)、在职津贴、驻外津贴、岛屿津贴、资历津贴、技术津贴、航空津贴、伙食津贴、被装津贴、外语学习津贴、化学兵器津贴,以及发给专业军官和士官的宪兵津贴、翻译津贴、教导队津贴等等。

电焊工比利 发表于 2017-3-3 21:49:20

重伤面包。。。嗯。过期的压缩饼干我吃过,硬怼消化道重伤是肯定的,咽下去一路火花带闪电。。

biubiubiu 发表于 2017-3-23 18:26:59

~~~~~吃木头

a865673290 发表于 2017-3-26 14:04:48

给科普君点个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恶魔的饱食]旧日本陆军伙食介绍(三)——明治时期的军粮与薪俸